特寫
我們相遇之處...
2018-04-13梅詩華 (2016年亞洲文化協會新昌-葉庚年教育基金 – 青年建築師獎得主) 是香港跨領域設計室,一口設計工作室的設計總監、創辦人。她活躍參與社區工作,時常參與展覽與策展,亦是社區主導藝術機構「非常香港2013」策展人,此後一直擔任城市日記設計師。聚焦於為老年社區創造可持續發展未來,梅詩華以此獎助前往美國,會晤當地為長者工作的民間機構。詩華於今期特寫分享與當地民間機構交流的經驗,以及對香港、紐約市、及洛杉磯三座城市共通之處的心得。
紐約是此行第一站,也是我第一次造訪這個城市。紐約是多麼難以定義,然而紐約人對這個城市愛恨交纏,使他們總是一眼就被認出來。他們對他們的城市的熱情給我一記棒喝。並且在種種意義上,我們對自己所居之處總是有著共同的感情,紐約如是,香港亦如是。
社運現場
出席 Municipal Art Society (MAS) 2017 大會,帶領我前往人們為城市與市民奮鬥的最前戰線。那為少數族裔、環境保護、年長人口、無助的青年以及日漸荒廢的街道空間的種種戰役,在此一一辯論與剖析。看到一座城市通過變化繁複的技術與實驗,嘗試在不同領域尋求突破,真是讓人驚嘆。例如,麻省理工大學的兩名碩士生 (最近才剛畢業),為獨居長者們尋找配對大學畢業生成為室友,而設立名為 Nesterly 的系統。有感老人們與租金問題看似是兩種孤立的社會問題,這個團體嘗試以一平台化解消融多個社會矛盾。MAS 公布的 The Accidental Skyline 年報,鉅細無遺地向公眾展示城市天際線未來的變化,藉此鼓勵每一個人為城市的景貌與公共空間作出反擊。每一個城市都有著掙扎,然而掙扎卻不應成為行動卻步的理由。
Nesterly 創辦人 Noelle Marcus (左) 及 Rachel Goor (右) 於 Municipal Art Society (MAS) 2017 大會
生活方式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紐約那繁華的風景,結合新與舊的城市景貌皆是圍繞著巨大的中央公園而生。在紐約散步十分寫意,雖然人們的腳步與香港的急速節奏不遑多讓,此城的密度卻是疏落有致,在街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節奏拿捏的恰如其分。每一個區域都有不同氣氛,不僅在建築上了了分明,甚至是生活方式也可以窺其一二。比方說布魯克林,那所有 ACC 朋友們都交相稱頌的區域,實在令人驚嘆。小窗框店、賣著散發香氣的牆紙廠 (是的!牆紙真的會散發檸檬的香氣!) 、熱鬧的長廊以及那不同的運動場使得舊碼頭煥然一新。布魯克林即是驚喜本身。我最喜歡的包括 Bond 共同工作空間,那是個老舊工廠,被翻新為工作空間;以及 the FEED shop,一個社會關懷公司,安住在翻新的老舊商廈中。
(左至右) Bond 共同工作空間、牆紙廠、及 FEED
市民們
能遇見紐約許多有趣的人們,對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機會。在會晤「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最美好的經歷,就是偶遇香港的創意團體 MaD 創不同!我們分享著公共空間以及空間營造的方法與實驗,收獲了許多關於兩座城市文化異同的洞見。每一次實驗的笑聲和淚水,提醒我們攜手合作與公開平台,對公共空間機構而言是多麼重要。會晤 Deborah Berke Partners Wells 的 Megalli 和 Blank Space Project 的 Matthew ,使我對紐約的建築實踐上了重要一課。當然,最後,我們的老朋友 James Belluardo (ACC 長期建築師顧問),帶我走過了紐約的大街小巷,給予我最親切的照顧! 謝謝你!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辦公室
詩華 (右一) 與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及 MaD 的代表
紐約那蓬勃生氣,來自摻雜著各式好與壞的多彩經驗。一座城市並不能打磨至只有其中一種。Roz Chast 在她最新的繪本《走進城裡,致紐約的一封情書》正正為此城畫下了最美麗的句號—「然而紐約回來了,這是世上最美的地方,一次實驗,一座大熔爐,一次至死方休的奮鬥,一齣歌劇,一套音樂喜劇,一闕悲歌,以上種種皆不是,以上種種都是。我們是投機人士的目標、做著夢的人、瘋子。我們始終在此生活。」
洛杉磯則是光譜的另一個盡頭。我不懂駕駛,所以在此旅行實在是有點難度。看到一個城市竟然沒有出租車,卻有Uber,真是有趣。逗留在此城的兩星期巧妙地讓我融入藝術與歷史的一齣劇中。
歷史的長河仍然流淌著
洛杉磯的中心混雜著舊建築與新用途。那重用挪佔著舊房子的各種房客,多姿多彩使人驚訝。從 Grand Central Market、Last Bookstore 到 Downtown 的 Ace Hotel 都是當中的好例子。此座城市的常規,是在翻新重用老房子的過程中注入藝術新血,而大力推動著翻新區域。在我們發展城市的進程裡,香港可以從洛杉磯的明鏡中借鑑嗎?這座天使之城 (洛杉磯亦名為天使之城) 向世人展示了他們如何嘗試讓歷史繼續行進。
洛杉磯老房子及翻新區域裡的藝術
我深深感謝這個獎助,讓我得到難能可貴的一次機會。我相信這不過是一個開端,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雙向的啟發將繼續生長。我也期待在美國探索更多,了解這次建築之旅的共通之處,如何帶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