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聆聽社區之聲:激進空間、田德龍區國家森林、私房藥方、布朗克斯在呼吸、排屋項目

2017-04-07

張慧婷(2015年Altius 獎助金得主),藝術項目策劃人、文字工作者和社會實踐者 (social practitioner),其作品專注探討社區中的關係,以及藝術協作如何為社群注入同理心和想像力。她是香港MaD創不同協作的首席策劃人,曾發起多個協作項目,包括「天水營造社」;2015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赴美考察抱持相同社會實踐理念的項目和機構,實地體驗多個回感逼切議題的社會參與式藝術項目,並親身認識項目的主要策劃人。她於以下篇幅分享此行的難忘體會:



翻譯: 魏家欣


踏入紐約,我對美國的想像和期望都來自是從前讀過的藝術史和文學:一浪又一浪的解放運動、
《梅岡城故事》裡亞惕•芬鵸(Atticus Finch)般的公義守護者、一群對資本主義極度批判的民眾...... 的確,這些都可在美國找到,然而一如世界其他地方,美國是多面的。當身處於萬花筒般的曼哈頓中城之時,我更懂體會到當地一些一直在努力的朋友,所做的事情是如何不簡單。

如實訴說:在紐約下東城及田德龍區的故事

無人當值的接待處、直截了當的展覽品,探討佔屋行動與強制搬遷、回收議題、抵抗地區中產化、提倡都市綠化等,紐約下東城的Museum of Reclaimed Urban SpaceMoRUS 不禁令我聯想起香港的活化廳(同樣關注上述議題的香港社區藝術空間)。然而如此富顛覆性的一個空間,怎會使用「博物館」這般具權威性的名字? 導賞團「激進空間」(Radical Spaces)的導遊Bill為我解答: 博物館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記錄這個地區的激進歷史,而且是自己的論述訴說。

湯普金斯廣場公園暴動、紅線制度與縱火、行動者佔領廢棄建築物、社區農夫將瓦礫化為土壤、飼養雞隻在自製的欄裡自由奔跑等…… Bill還告訴我,這個文化廣場公園昔日佈滿壁畫,上面是不同語言寫上的「抗爭仍然繼續」(the struggle continues)。我們停在兩幅殘存的壁畫面前,作品展示了民眾對抗暴政與貪婪的歷史故事,以武裝革命及柔和的關懷行動,重建一條更明朗的出路。

或許相當於上個世代的下東城,早在前述的抗爭行動及期後的地區仕紳化出現之前,三藩市中心的田德龍區(Tenderloin)亦被視為不良鄰里。當我在路上思疑自己是否走錯地方時,Darryl從對面馬路向我招手。他那色彩繽紛的卡車停泊在岩紅色閘門外,那就是田德龍區國家森林(Tenderloin National Forest)的入口。這裡曾是一個骯髒和充斥着非法活動的地方,然而自1989年以來的27年間,Darryl有份創立的藝術團體Luggage Store及其夥伴們,將不堪入目的橫街窄巷轉化為藝術活動的社區公地、頌揚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的迷你森林。並肩成長的仙人掌與紅木、鋪滿石塊的地板,盡皆表彰這個種族混合的石屎森林中文化共存的珍貴,石地是名為「Cultural Geometry」的作品,由葡萄牙藝術家Rigo 23與石匠Jose Fernardo Cardoso手工製作,由舊金山藝術學院的學生協助,圖紋受美國原住民歐龍族(Ohlone)的編籃技藝所啟發。


我想起了社會雕塑家Shelley Sacks。多年前在牛津的暮光中,她談到美學乃麻木之相對,以及責任(responsibility)之為回應(respond)的能力(ability)。


「田德龍區國家森林」的命名,原來出自一位大學生的手筆,那本來是一份現地藝術功課的內容。這個「森林」是孕育創意的大本營:藝術家、工藝師、植物學家、廚師、會計師、社區組織工作者以及城市政府(支援以$1美元作保證的年租約,以及協作此地的種種進化)。最新添加的是一個磚爐,這可是許多傳統民族的社群培育中心點。近期的計劃還包括一個能在加州乾旱期間引導雨水作灌溉的雨篷,後方的沐浴間可供給有需要人士使用。Darryl向我分享他的願景:「低收入住屋人士亦可享有一個坐擁美景的家。」我想起了社會雕塑家Shelley Sacks。多年前在牛津的暮光中,她談到美學乃麻木之相對,以及責任(responsibility)之為回應(respond)的能力(ability)。

口嚐掙扎與生存的味道

地點是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的文化實驗展「Crosslines」,裡面的People’s Kitchen Collective正進行一個「私房藥方」(Kitchen Remedies)的項目,向觀眾遞上了加了香料的蜂蜜、梅乾以及茴香種子。這組來自灣區的多元文化工作者形容它們的創作為「掙扎與生存的味道」。這展品以過程為本,向觀眾收集來的家傳妙藥及其背後故事,陳列在無牆的廚櫃,例如一個移民40年的日本老婆婆首次回鄉後,帶回一桶子的梅乾回到哥倫比亞。對未嚐過梅乾的孫兒,她說這梅乾好比黃金,只有患病時方可細嚼。

參與者在品嚐這些家傳妙方的同時,亦被邀請分享自己所知的奇方妙藥。我想到之前文化廣場公園裡自由放養的雞隻以及田德龍區的青蔥綠蔭,這些關於治癒的交流是何其溫和、敏銳、真實。藝術家對此寫得尤其美麗:「我們於食物中相遇、建構…… 這些食材所蘊藏的,是我們移居、遷徙、為奴、反抗與革命的故事。」

布朗克斯在呼吸:栽種社群的耕作

回到紐約,來自馬來西亞的會友Roslisham IsmailIse)帶我前往布朗克斯(The Bronx)的凱利街菜園(Kelly Street Garden)。菜園外的一個牌匾寫著「布朗克斯在呼吸」(The Bronx is Breathing),給The Bronx is Burning(一本描寫1970年代紐約市的小說的名稱;那時候,布朗克斯火光處處)一個完全的易轉。菜園由街坊營運,將曾經荒廢的後院化成一個活躍的社群交叉點,以重塑家園對抗絕望、火災、食物分配不公和社會偏見等難題,更友善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咖啡討論。從他們口中得知,原來最早期的社區派對(Block Party),是在艱難時期以音樂及食物眾籌,救濟貧戶。

這些可愛的街坊其中一位名叫Sajata,當時正聯合鄰居進行可持續創作:以菜園中的天然農作,製造有機染料及環保織物。身為紡織設計師,她視之為一種對抗過度消費的替代方法。有次她帶我到合作社,以家裡帶來的瓶子盛載買來的花生醬,並向我解釋她如何節省膠袋減廢。某個早上,我們採了新鮮的茴香為紗線染色,一縷陽光正好穿透窗戶,灑落在她手心的橄欖色紗線之上。

感受社群連結的美感

我的最後一站是休斯敦的Project Row HousesPRH),1993年成立於第三行政區,該區乃非裔美國人歷史悠久的聚居地。PRH是一個長期計劃,旨在保存傳統排屋及其象徵意涵:一個讓人安居樂業之所。Uber司機向我提到此區被污名化的種種問題:日久失修、槍械暴力、非法交易…… PRH所做的就是日復一日重建此地:逐片修補破爛窗戶、保持社區開放及良好治安、開設工作室讓藝術學生體驗社會實踐、幫助年輕母親過渡人生階段……人文藝術,有時是形式化的,有時是無形的,卻都是維繫眾人的那條線。


從會議裡的參與者熱烈討論、分工合作,我體會到這種針對現實生活的連繫美學的嚴謹…了解過PRH的情境脈絡,當我看到坐在門廊一起閱讀的母親與孩子時,我看到詩意。 


面對地區仕紳化等迫在眉睫的新發展,PRH連結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包括附近居民、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非牟利組織工作者、宗教機構及企業、政府官員等,為第三行政區的未來一起思索,共同協作。從會議裡的參與者熱烈討論、分工合作,我體會到這種針對現實生活的連繫美學的嚴謹。PRH的創辦人Rick Lowe有一套揉合現實與詩意的藝術理論。了解過PRH的情境脈絡,當我看到坐在門廊一起閱讀的母親與孩子時,我看到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