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ACC@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2

2022-4-29

ACC@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2 ⎹ 超越畫布


「ACC@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第二期電子週報將介紹四位不拘泥於畫布創作的藝術家:黃麗貞、何兆基、尹麗娟和馬琼珠。他們分別使用陶泥、銅、陶瓷和木板創作,足見是次展覽揉合了多元美學及媒介。

ACC@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2
5月27 日至 5月 29日 (貴賓預展 - 5月25日 至 5月 26日)
展亭 - Institution 3

第二期焦點:黄麗貞、何兆基、尹麗娟及馬琼珠


1997 黃麗貞(1998會友)
《金綫蕨》
47厘米直徑,13厘米高
日本黑泥、真金水
2019

陶藝家黃麗貞(1998會友)的藝術媒介源於中國傳統,但同時嘗試打破既有的框架,進行跨界探索,如加入裁縫、拼圖和燈光穿透的元素。她尤擅於製作白瓷,同時卻沉醉於對各類陶泥進行非上釉實驗,試探其可能和局限性。陶泥的原始狀態與其精細的手造技巧形成有趣的對比,亦成為每一件黃氏藝術品的獨特之處。她於2000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的Starr Foundation Award,並於 2007 年獲選日內瓦國際陶瓷學院的成員。她的作品獲大英博物館、佛羅里達大學哈恩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四季酒店、北京瑜舍、Kadoorie McAulay公司及富達投資公司收藏。

何兆基(2000會友)
《造山一號》(鑄銅)
16 × 14 x 30 厘米
鑄銅
2022

何兆基(2000會友)對藝術的探索打從他對其官能和形體的觀感開始,並以此作為他的當代雕塑和傳統手藝作品的美學表達手法。這種創作程式多以自我塑像點題,並透過使用不同的媒介,如雕塑、裝置、相片或錄像形式,體現對形體的視覺感召。這種視覺呈現成為了一種藝術表達,能夠投射內在個人體驗,使其得以實體化,是「個人」和「他者」的一種溝通模式。何氏曾參與一些具權威性的藝術展,如1996年的第23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及在2001年的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館展出。2012年,何氏成為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成員。


尹麗娟(2000會友)
Phenomenon of Time I, II, III
每本 8 x 9 x 2 厘米
陶瓷書
2014

尹麗娟(2000會友)為當代陶藝家,作品取材自日常物件,由她賦予意義使之成為充滿美感的藝術品。尹氏的代表作之一,是把香港街道的招牌中常見的字,轉化成石膏,再在牆上拼湊成一首古詩。其後她以石膏紀錄書本的外形,把大量的古書轉化成藝術品。2018年,她是「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的參展藝術家,並參與同年的「韓國光州雙年展」和2011年的「滋賀縣立陶藝之森」計劃。1999年,她獲得夏利豪藝術比賽雕塑項目奬項;其作品獲瑞士Burger Collection、Guldagergaard丹麥國家陶瓷研究中心、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Habitus、香港文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馬琼珠(2007會友)
Think of Wind 05, 06
41 x 31 厘米
混合物料(木炭、粉彩、石墨、塑膠彩、美術紙激光打印和木板上的日本純金箔)
2021

馬琼珠(2007會友)的創作涉獵繪畫、攝影和混介裝置藝術。其作品美學滲透著一種凝止的靜態,是藝術家對自然界和歷史的哲學自問和反省。作品在探討的錯綜複雜的歷史時,其創作過程謹慎且充滿人文關懷。透過觀察、搜集、用繪畫紀錄和思考,馬氏從歷史的軌跡找尋她所謂的「人文脈絡」。她所搜集的物件、所選的影像,以及時有發佈的攝影相片和錄像均互有共鳴,或引起迷思、反感,同時卻充滿美感。2012年,馬氏獲「香港當代藝術奬」的「青年藝術家奬」;其作品《去年》系列獲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在2020年收為館藏。


對某件作品感興趣?點擊按鈕聯絡Gamily Cheung: 



 


按鍵重溫「ACC@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其他作品及訪談:


特此鳴謝巴塞爾藝術展為ACC 六十週年展覽提供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