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麻省理工學院一遊 – 深入自造者文化
2016-11-30
葉晉亨 (2015年亞洲文化協會新昌-葉庚年教育基金 – 青年建築師獎得主) 是LAAB實驗室的建築總監和聯合創辦人之一,業務範疇以技術創新和創意延伸至視覺藝術、建築、設計、工程以及製造。葉分別於美國加洲大學柏克萊分校和香港大學取得建築學士和碩士學位。2010年和2012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廳的參展及承造者;2011年和2013年參展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葉對於製作的潛在發展和『自造者運動』深感興趣。他於2015年獲得青年建築師獎,獎助金支持他赴美訪問媒體實驗室,研究數碼製造和城市與空間的運用,並與當地環保科研者交流。以下是葉到訪麻省理工學院的經驗分享。
我萬萬沒有想到,在美國畢業15年後,重回舊地又會是另一個讓我振奮的經歷。
一直都有到訪麻省理工學院的念頭,特別是希望感受當地的自造者文化。自造者文化藉創新電子科技使創造及發明不再是現代人遙不可及的理想,為日常生活重新注入一份創造精神,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模式。事實上,今次麻省理工學院一遊確是成了是次旅程的焦點。十分榮幸得到麻省理工學院舊生及亞洲文化協會會友關子維的關照,帶領我參觀校園,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確沒有令我失望。
關子維親身帶了我到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裏的實驗自造工坊(fabrication laboratory),讓我有幸見識到跨界別研究實驗室集科技,多媒體,科學,藝術及設計的項目的園區及設施。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有啟發性。被眾多如3D成型機、CNC雕刻機、水射流切割機及其他快速原型製造機等新穎自造機器圍繞著,我作為一個以科技為設計方針的建築師對自己有限的認識及見聞竟有點兒感到慚愧。
當我們正踱步到N51(另一座以自造者文化而聞名的大樓)時,有一個學生正在一個佈滿高樓大廈的城市規劃模型上玩著俄羅斯方塊。關子維告訴我,原來麻省理工學院的黑客當年把校園內的格林大樓(Green Building)外牆窗戶變成一列列色彩鮮艷的互動方塊,聰穎地把這款俄羅斯遊戲帶到了波士頓的天幕。可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如何製作(幾乎)任何東西」理念先驅Neil Gershenfeld的創造精神在麻省理工學院內根深柢固。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外走過兩棟大樓便是建築師Eero Saarinen設計的小教堂。相比校園內周遭設施體現出的那種對現代科技及自造者文化的推崇精神,小教堂較僻靜,有助冥想。小教堂興建於1995年,在設計上充分反映出建築師對幾何結構和物料的靈活運用,以及對光的敏銳度。教堂內呈波動型的牆壁營造出一種恬靜,加上白色大理石祭台,及懸掛半空的鋼鐵雕像所反映及分佈於教堂內的光影,感覺近乎超現實。我在這了無煙窗的小教堂裏待了一個小時,感覺豁然開朗,準備好向下一步邁進。
© Flickr User: caribbeanfreephoto
現在赴美之行縱然結束了,但我的個人旅途才剛開始。
特此記念已故新昌集團主席葉謀遵博士。葉博士於1990年首次與亞洲文化協會合作成立青年建築師獎。亞洲文化協會一直仰賴私人贊助人及捐助人的支持以秉承其理念及工作,而葉博士多年來的慈善公益已支持了多達40位香港及中國的建築師赴美進行革新性的文化交流。對此亞洲文化協會感激不盡。
特此記念已故新昌集團主席葉謀遵博士。葉博士於1990年首次與亞洲文化協會合作成立青年建築師獎。亞洲文化協會一直仰賴私人贊助人及捐助人的支持以秉承其理念及工作,而葉博士多年來的慈善公益已支持了多達40位香港及中國的建築師赴美進行革新性的文化交流。對此亞洲文化協會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