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世界無界限?反思美國之旅

2022-8-23

--- 陳文儀 (2021會友)

關於陳文儀:
文儀擅於與人溝通並擁領導潛能,具群體協作的凝聚力,其社區項目成功融合藝術,青年賦權和社區參與。陳氏為得奬項目「城共生」藝術教育計劃的策劃靈魂人物,讓城中年青人和馬屎埔的村民透過一系列的藝術教育活動重塑自我、土地和家園的關係。另陳氏共同創辦具前膽性的藝術中心蒲窩青少年中心,該中心為青年人提供不同的音樂和藝術課程。ACC支持陳氏前往三藩市和紐約就美國的社區藝術計劃進行觀察和實地考察。

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亞洲文化協會獎助Hong Kong Arts Circle 提供配比基金。


飛抵三藩市, 旋即看到當地居民的窗前,鋪天蓋地式的貼上「黑命悠關」和「停止仇恨亞裔」的海報,向街外宣告著甚麼的。這是充份「擁有及使用」私人/公共空間之邊界的大好例子,藉此與公眾和鄰居分享私人/個人的意願,製造安全和舒適的社區空間。我亦同時困惑: 為甚麼會出現這麼多社會運動海報?

為了這趟亞洲文化協會的奬助旅程,我特策劃了一個命題為「日常安物」的項目。「我們能否為一己的日常生活建立一種陪伴心靈的關係? 或許是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背後充滿故事或精神象徵,又能帶給人心靈平靜的物件?」這想法促成了此計劃,我遂邀請了十三位香港藝術家共同參與。我帶著十四張印有藝術家「日常物件」的卡片與手寫的留言,希望能借此在這次文化交流之旅跟美國的朋友分享我們的想法與感受。

每天我都會花些時間在不同的社區散步,觀察人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公共空間或是與他們的鄰居/社群建立聯係。在這些即興探訪的過程中,我幸運地得以與許多不同社群的成員與藝術家見面和交談。我常常提起「日常安物」這一項目,並傾聽他們如何解讀「安心」這一感受。我也會邀請他們在便簽紙上寫下自己的觀點。十一位美國的藝術家全情投入地參與了這個項目,分享了他們的物件照片和留言。

                           當地藝術家全情投入地參與「日常安物」這個項目

                              作者也會邀請藝術家在便簽紙上寫下自己的觀點

在各種收穫頗豐的邂逅之中,有兩項社群藝術項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們向我展示了美國的社群藝術家怎樣通過安心的概念連結他們的社群。

其一是我在三藩市和紐約都有發現的「社區花園」概念。多數社區花園的建立都是出於一個簡單的原因:讓社區變回安全潔净的地方。這是街坊居民和社群藝術家的共同目標。他們認爲,「廢棄的地盤和空地吸引了毒販和流浪者,既危險又骯髒。」當地人可以向一些公共資源尋求幫助,比如紐約市的Green Thumb,它「為紐約市超過550個社區花園提供籌劃與物資支援。全年每月舉辦工作坊,涵蓋從園藝基礎到更高層次的種植與社區組織的主題,使參與者獲取所需的資源。」按此閱讀有關Green Thumb。

在我造訪這些美麗且充滿活力的社區花園時,除了小型的農田和休息區,我還發現許多生動的壁畫,宣傳社區的包容與愛。這些壁畫通常是由學生和社區居民在當地藝術家的協助下創作的。我參觀三藩市姐妹花園(SF Sisterhood Gardens)時,那甚至還有一個在特定周末為附近居民舉辦的太極練習班。「這是一種愛的工作(身體勞作)。通過耕種、園藝和種種人與人的相聚,我們就在實踐社群行動主義。」確實如此,行動主義與多元共融是我造訪過多數社區花園的核心。

左起: 莉迪亞的魔法花園(Lydia’s Magic Garden),紐約市; 姐妹花園(Sisterhood Gardens),三藩市

我遇到的另一項印象深刻的社群藝術項目是三藩市的Skywatchers,由非牟利藝術機構ABD Productions運作。

在一個名叫「田德隆國家森林」(Tenderloin National Forest,由The Luggage Store Gallery 創立)的社區花園内,除農場、花園、雕塑、長椅、壁畫等「硬件」外,還有「軟件」存在,如舞蹈、音樂、詩歌和戲劇。這些都是社群藝術項目的一部分,滋養著一種社區精神。他們也在嘗試與露宿者和住在公寓旅館的低收入群體的合作。租金上漲、無理驅逐、初見端倪的士紳化使普通民衆無家可歸,這是當下加州緊迫的社會問題。因此,Skywatchers選擇在公共圖書館這樣的公共空間進行演出,並常常邀請觀衆與其互動。他們的理念是:“「以三藩市田德隆區失去家園的居民的關切爲中心創作節目,秉持社會變革始於人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繫的精神,與藝術家進行合作。以藝術作爲催化劑和共同語言。這個跨領域、聚集各路人才的組合將講出鄰里故事、點亮我們的集體文化生產中很少被看到的敘事方式。」延伸閱讀:ABD Productions / The Luggage Store Gallery

                                     Skywatchers 在公共空間進行演出

                                        田德隆國家森林(Tenderloin National Forest)

在三藩市乘坐巴士時,我經歷了一次與「仇恨亞裔」有關的、頗爲不適的「文化交流」。這讓我對此問題有了一個重要的視角,因爲我能站在當地亞裔美國人的角度體驗他們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經常乘搭公共交通但不太會講英文的華裔老人。儘管我沒有受到任何身體上的傷害,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仍然被那種緊張的經歷困擾著。

在這次旅行中,我所經歷的所有邂逅和交流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人,尤其是移民和文化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在努力奮鬥從而使自己的聲音被聽到,特別是爲了爭取生存資源與社會地位。我所遇到的所有社會與社群藝術行動主義,似乎都在表明種族歧視與社會不公近年來正在惡化。

我仍記得一位社群藝術家也同意我的上述觀察,説道:「種族問題是我們美國文化根源與核心!這是不容忽視的。」也許這就是爲什麽美國的社群藝術景觀如此完善和活躍,尤其是在三藩市這樣一個很政治化的城市。諷刺的是,若沒有這樣的政治、社會掙扎,如此活躍的藝術場域或許也就無法生存。自由就是這樣一個悖論—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自由是否允許了人們付諸暴力或散播仇恨?我不禁要深思這些問題。

在這五個月的旅行中,我學會了如何在美國感到壓力或不安時整理情緒,保持安心和平靜。我常常想到香港絀迫的社會、政治與文化狀況,想知道我們該如何將不同文化背景或信仰的人們聚在一起,並且孕育出一種在一起的安心感。也許我們可以嘗試策劃更多的藝術項目,通過身體動作和非口頭表達的藝術語言找出溝通的共同語言。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學會與大自然重新建立聯繫。我覺得這可能比起過早地開口説出想法或妄下結論要好得多。我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