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重温:「交流新观点──罗文乐、林东鹏和杨扬的分享会」



2013-11-08


十月二十二日,三位来自视觉艺术界的香港亚洲文化协会友:罗文乐、林东鹏和杨扬来到亚洲文化协会香港分会的办公室,畅谈他们各自在美国的体验。


杨扬Yeung Yang

杨扬是香港唯一致力于声音艺术的机构创办人及策展人,提到在纽约的六星期里到过的地方和遇过的人,不禁眉飞色舞,她把这所有的见闻归类为「景像」、「声音」和「蹦跳」。她解释这次亚洲文化协会之旅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艺术实践融入情境,置于与她在同一范畴工作的其他艺术工作者之间的广阔网络中,同时在那段时空以更批判的态度去回顾及检讨自己的作品。她采用的方法可不是冒失地一股脑儿栽进纽约的艺术世界,反而任由事情随缘发展,而纽约市各大小街道上的日常所见和艺术活动也大大启发了杨扬。

亚洲文化协会给杨扬的各种建议及安排、在ISCP艺术村的驻场计划,再加上她本人的探索所得,让她认识到来自不同界别且抱有热诚的艺术专才,包括著名策展人如现代艺术博物馆的Barbara London、《Bug Music: How Insects Gave Us Rhythm and Noise》作者David Rothenburg,以及视觉及声音艺术家Stephen Vitiello。杨扬表示她份外享受的,是与这些背景各异的艺术工作者進行深入讨论的难得时机;要是在香港,忙碌工作的压力下很难成其事。


罗文乐Lawman


罗文乐是一位活跃的艺术家、作家,以及非牟利艺术组织活化厅的创办成员,他的亚洲文化协会之旅主要研究美国艺术机构,再与他在香港的经验進行比较研究。在这次分享会中,文乐为我们讲解了他在美国所得的研究结果,又介绍一些他认为在焦点、运作和拨款上特别引人入胜的艺术机构,包括艺术用品(Materials for the Arts)、国际工作室及策展项目(ISCP)、绘画中心(Drawing Center)及普遍艺术(Art in General)。例如,他介绍说非牟利艺术机构艺术用品为艺术家提供用过的物品,这些由个人及公司捐出并由机构重新分配的物品,让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再用及发挥新作用;除了重新分配,文乐还进一步介绍机构多元化的项目如何向当地男女老少详述机构愿景,以及宣传创意再用的信息。机构的资金来自个人捐款及一所独立但附属非牟利机构艺术用品之友(Friends of Materials for the Arts)。文乐向观众提问:类似的机构能以这方法在香港建立并运作吗?


有机会与相关艺术机构的会员讨论,同时在纽约艺术界浸淫,让文乐在这次交流中得到莫大的启发,他表示这次旅程为他日后在香港的工作提供丰富的灵感泉源。他知道面前的挑战是要找法子把这些体验融入香港的独有环境,不过他希望先在艺术圈内引起新的讨论,好让新的艺术机构种类可以在本土开展。

林东鹏Lam Tung Pang

香港著名混合媒体艺术家林东鹏,利用在美国的三个半月时间研究美国之博物馆的亚洲艺术藏品。这段在海外的日子也是一个大好机会,让十年来在香港专心发展艺术事业并有丰盛作品的东鹏,可以补给一些新的创意构思。

 
虽然他原本打算休息一下,不过,搬进位于纽约的亚洲文化协会公寓之后,一股意想不到的艺术能量并发而出;于是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后来更成为他的展览会「好奇盒子」,在旅程末段于三藩市展出。东鹏说他在香港的居所只有狭小的空间進行创作,突然有这么大又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的创作能量涌现,去实践及增进新的艺术构思。

东鹏又分享了这次特别的旅程,他从纽约搭火车横跨幅员辽阔的美国,去到最后的目的地
三藩市。他兴高采烈地说着在火车上的见闻,又细说在餐车上发生的故事,在那里他每天也可以与不同的人交谈,经历形形色色的活动,例如即兴音乐演出。另外,东鹏又说到他观察发现美国东西岸在艺术上的分别,并与他的香港经验加以对比。


是次分享会的最后环节是自由讨论,内容包括几位艺术家曾提到的好些构思。每位艺术家的想法和反思也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渴望延伸他们的亚洲文化协会体验,藉着抽空与香港艺术专才进一步探讨,以便在优质交流及对话的基础上建立香港的艺术未来。